春秋(公元前770年——公元前476年),战国(公元前475年—公元前221年),这个时期共500多年,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大量思想家、政治家的时代,其治国理念至今仍传颂国内外,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,为全球最为畅销的书籍,充分显示春秋文学的深厚影响力。
战国后期,后起之秀秦国统一了六国,但是在春秋时期,中华大地国家多达140多个,那么这些国家究竟是什么原因逐渐消失的呢?
春秋时期诸侯国虽然数量众多,但是规模都很小,好多国大概也就是现在的一个村、一个镇或者一座城。各诸侯国在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马虾中不断被兼并,后期,有实力、有影响力的国家也就十几个,它们分别是齐国、晋国、鲁国、楚国、秦国、燕国、郑国、陈国、宋国、吴国、越国、曹国。
战国最后七雄为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,其中,韩、赵、魏是晋国由三分而来,那么,从各国灭国的规律中我们有什么启发呢?
越国国祚长久且曾强盛多年,但是在公元前306年,越王无彊北上伐齐,听信田姓说客所误,兵败身亡,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,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,国家开始分崩离析。
吴国亡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吴王夫差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实力。错判了局势,在打败了齐国、楚国后,吴王夫差更加不可一世,公元前482年,吴王夫差不听太子友的建议,北上黄池赴会,结果在这次会盟中,吴王夫差看到了强大的晋国军队,才知道自己还差得远。而越国趁机偷袭了吴国,这次战争吴国大败,太子友战死。
曹国灭国原因是,曹伯阳偏听公孙疆称霸言论,宣布断绝与晋国关系,并派兵攻打宋国,宋景公率领军队包围曹国,晋国不予援助。公元前487(十五年),宋灭掉曹。
宋国败落与过分对敌人仁义的贵族精神有关,例如:宋襄公为了讲求仁义而贻误最好战机,导致宋国力受损。而公元前286年,宋国发生内乱,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、魏国攻打宋国。
陈国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。最终一次是陈国国君生活腐化,被夏姬儿子射死后,终被楚国趁机灭。
郑国灭国原因是,郑国多年内斗,致使韩国有机可乘,战国初年被韩国攻破,郑国亡。
鲁国灭国的原因是国力弱小,一直以来由于国家油水少,其他国家提不起灭他的兴趣,但鲁国位置重要,灭其国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群殴,所以鲁国得以存活。后被楚国灭。
韩国灭国的原因是,国力弱是实情,但是君王昏庸也是重要因素,韩国地理位置极佳处于中原腹地,军队数量始终保持在20万以上,工业也很发达,强弓、利剑、劲弩等皆出自韩国,但是韩王却终日沉迷于酒色,听信小人。
赵国灭国原因,赵国是战国七雄战斗力最强的国家,最能打仗,秦国最大的障碍,但赵王用人失败,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长平之战,赵孝成王只找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。而有才能的蔺相如和廉颇,都不在决策人之列。秦灭赵之前,赵王迁听信谗言,杀了李牧,直接导致三个月后,邯郸城破,赵王迁被俘。
魏国灭国原因,魏国人才辈出,却最终都投靠了他国,魏国国君不善用人是非常突出的,例如比如商鞅,孙膑,范睢等才华卓著之人,在任人时却任用了骄兵必败的鬼谷子之徒庞涓,甚至任人唯亲。信陵君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,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。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。前243年,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。十八年后,魏国为秦所灭。另外,魏国还不守信用,轻敌等问题。
燕国灭国主要原因是秦国使的骗术,破化了合纵,前335年,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六国合纵抗秦。苏秦担任纵约长。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,长达十五年。 后来,秦国欺骗齐国和魏国,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,破坏了合纵联盟。虽有“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”,但即使没有荆轲刺秦,燕国也免不了灭国,主要合纵被破坏,也说明齐国魏国没有远见。
齐国是六国中被灭的最窝囊的国家,不抵抗,国君被活活饿死。
楚国被灭国的原因是,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。前223年,秦军攻破楚都寿春,楚国灭亡。
从上述国家灭国的原因中得出,除了个别国家国力小,例如:鲁国,有少数国家内斗多消耗实力被他国乘虚而入,如:郑国。
多数国家都存在国君误信谗言、决策失误,例如:吴国、赵国、曹国,韩国。尤其是战国后期,真正能和秦抗衡的国家,楚国,赵国,齐国和魏国都被秦使用了离间计,听信谗言,那么,这些国家的国君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,判断能力差,缺乏战略性眼光,说白了就是没有脑子。
可见,一个国家的文化过分强调听话,而不是独立思考能力,尤其是领导者,简直就是误国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