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人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也写道:

“正月朔日,谓之元旦,俗呼为新年。一岁节序,此谓之首。”

印象中的元旦似乎都是元月一号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阳历1月1日。而阳历为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法,所以总感觉元旦非中华所出,但是你知道吗,元旦的存在在中国由来已久。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。

“元”谓之为“始”,开始之数皆谓之为“元”;“旦”为日,“元旦”即为“初始之日”。元旦通常来说都是指历法之中的每年的首月首日。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元旦的变迁也有过很多次。

一、“元旦”在历史上的源流演变

在我国上古时期,新朝都会在前朝的基础上往前推一月作为新朝每一年的第一个月,例如殷商时期的第一个月是十二月,周时为十一月,秦朝时为十月,其目的在于一是体现统治者的权威,二来则是反应统治的合法性。

秦统一六国,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统一度量衡、历法、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之下,全国各地形成了统一的文化、思想,时至今日依旧有着很多秦时遗风,例如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之为秦岁首。

回归正题,在我国历史上,元旦的时间就分别从殷商的十二月初一,到周朝的十一月初一,再到秦朝的十月初一。直至汉武帝时期,才将元旦定为新春一月,也就是正月初一,把这一天称之为“元旦”,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。

在历史上元旦还有着其他的称呼,例如汉代人崔瑗在《三子钗铭》中称其为“元正”,晋人庾阐在《扬都赋》中称为“元辰”,唐德宗李适《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》中谓之“元朔”,还有着如“元春”“元日”“元端”等别称。

二、近现代以来的“元旦”变化

清朝末年,掀起救国图存运动,在先贤的努力下,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,后来为了“行夏正,所以顺农时,从西历,所以便统计”。

民国成立前夕,各省代表开会,决定采用公历,将公历1月1日定为“新年”,也称之为“元旦”,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之为“春节”,但是并未宣布。孙中山先生在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时,以“中华民国元年元旦”作结。这就是近代“元旦”由来。

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治协商会议,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,将公元纪年法的1月1日定为“元旦”,为了区分,因为农历正月初一恰好在“立春”前后,故改称“春节”。自此“元旦”作为新年的开始,也被称之为“公历年”“新历年”等。并列入法定假日,成为了全国人民的节日。

三、结语

从元旦这一节日的变化过程中,不难发现,节日的演变,往往与社会发展和政局变化相互牵连。

一元复始万象更新。三年的疫情过后,第一个元旦,一个新的开始,充满了希望和憧憬。故事还在继续,时间依旧往前。